
城鄉統籌發展與農業產業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9-26 16:14
7月20日至21日,為期兩天的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訓研究已經完成。王征兵教授和王青教授系統論述了城鄉協調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兩位老師淵博的知識和幽默的教學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思考了很多。另外,21日參觀了楊凌的相關產業園和農業產業發展的五泉町斜上村。?他們的先進技術條件和工作水平,給了我知識,拓寬了視野,受到了啟發,總結了以下見解
一、對城鄉統籌的理解
城鄉統籌是城鄉統籌、共同發展的社會是否文明,不是看富人有多好,而是看窮人有多尊嚴。總之,要建立城鄉平等、協調、互助發展機制,以勞動促進農業,帶動城鄉“不平衡城鄉”關系,即城鄉利益分配問題。推進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推進有利于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城鄉統籌,調整產業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不僅具有一般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還具有因其他制度差異而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包括城鄉二元經濟制度、戶籍制度、教育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體系和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城鄉統籌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人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主體,怎樣才能體現城鄉人民在工作生活中的相對平等,統一城鄉發展的效果。
二、城鄉統籌的幾個基礎條件
1.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也可以稱為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一體化。它起源于二戰后農業復興時期的美國,并傳播到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它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關系將農業生產的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其核心是建立和運行一個一體化的結構體系。中國農業產業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在農村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產生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因為適應了我國農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產生后迅速發展,是我國農民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產生的新農業發展的新機制,也是農業經營機制的另一項制度創新。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共中央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些重大問題”,表明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集中在一起,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建立農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保持農民產權,采用指出農民進入市場的現代科技,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利益,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因此,黨和國家一再提出,要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為突破口,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供求矛盾突出、農產品保鮮時間短等基本特征。如何穩定農產品的產值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政府要做的是通過相關機構的預算和計劃來估計某一農產品可以種植的最大面積,以確保農民能夠賺錢,而不是盲目跟風。最后,政府不能出售水果和蔬菜,只能低價處理甚至扔掉悲慘的事情。政府部門要管控只有在前在早,如果損害成為事實,再管控是沒有多少功效的。通過農業產業化的調整,農民集約化、規模化種植、規劃包裝等一系列措施將使農產品能夠以較好的價格銷售,農民的口袋將會膨脹,使解決三農問題更加容易。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要能跟上。溫家寶總理說,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必須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取決于農業,沒有農業,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國家的發展重點之一是農村發展——一些農村地區發展得很好。農民的生活和飲食方式接近城鎮水平,反映了城鄉一體化。然而,大多數偏遠的山村仍然住在泥屋甚至茅草房里。與城市學校的教學和住宿條件相比,偏遠山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超出了城市學生的理解和想象。這些地區最基本的條件非常差,更不用說其他醫療和生活公共服務條件了。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相比,這些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要打破這種結構,需要做很多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協調城鄉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維護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廣大農村人口的學習需要,是一件大事。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關鍵環節。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一項重大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本的內在要求。其次,要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公益性事業,各級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要以農村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全包下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生產和生活水平。國家財政也應通過直接補貼或“以獎勵代替補貼”給予鼓勵。
3、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推進城市化和建設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戰略布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代化戰略布局的補充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大趨勢,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人口的有序轉移將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加快農村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村地區總會有數億人居住,相當數量的農民工也會“雙向流動”。因此,有必要為農民建造一個好的家園。要協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合理把握城鎮化速度,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轉移。我們將使城市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努力形成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局面。
4、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這種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一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的雙層管理體制,適應性廣,生命力旺盛,深受農民歡迎。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但是,必須自愿、依法遵循有償原則,不能忽視條件而強制推進。?特別是對土地入股、長期租賃等形式要更加謹慎。由于經濟發展存在變動,很多外出勞動者的農民就業不穩定,只要承包地還在,農民失業回鄉生活就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穩定農村基本管理制度,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是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必須長期堅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對農村基本管理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我們必須按照中央政府的安排認真執行。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努力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試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探索依法直接接管禮縣的制度。
5.要解決農民收入問題,最重要的是擴大農民就業。有必要把內部和外部的努力結合起來,同時采取各種措施。要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充分調整種植結構,集約耕種耕地,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擴大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和收入增長空間,拓寬農民工經商轉移渠道。以加強縣域經濟為主要戰略,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和收入機會。
城鄉統籌,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希望,真正落實要靠長期努力。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我們確立的戰略目標就能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