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西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六)
編輯:admin 時間:2024-04-08 05:47
1935年5月1日,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和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在赤源縣白廟岔勝利會師。西北地區兩大紅軍主力部隊的會師,極大地振奮了根據地軍民的斗志。兩支部隊共有兵力2100余人。兩大紅軍主力部隊于當天舉行了軍民聯歡大會。劉志丹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了第二次反“圍剿”的重點打擊對象和作戰方法。并特別強調兩支紅軍會合后,一定要互相配合,搞好團結,互相學習,用槍桿子打出一個新局面。
白廟岔會師后,劉志丹率兩支紅軍組成的主力兵團隱蔽轉移到安定縣城和瓦窯堡之間的欒家坪一帶,準備誘瓦窯堡之敵向安定縣城開進,進而聚殲之,但未能成功。隨后,劉志丹又率主力兵團轉移到秀延縣玉家灣一帶集結。5月4日,西北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在玉家灣成立,劉志丹兼任總指揮,高崗兼任政委,白堅任政治部主任,范子文任秘書長。
5月7日,西北紅軍主力兵團首戰安定縣吳家寨子,殲滅國民黨軍第八十四師李少堂團的一個營,擊斃營長郭子豐,俘敵450余名,繳獲各種槍支500余支。隨后,各部隊進至玉家灣一帶休整,并召開了軍民祝捷大會。西北工委委員崔田夫、馬明方、張秀山、郭洪濤出席了會議。劉志丹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與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的會師及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的成立,使西北紅軍空前牢固地團結起來,加上紅軍有鞏固的根據地,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和游擊隊、地方赤衛軍的密切配合,為粉碎國民黨軍的第二次軍事“圍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粉碎國民黨軍對西北革命根據地發動的第二次軍事“圍剿”,中共西北工委于1935年4月初向各級黨部與各級政府黨團發出緊急通知。通知指出:“我們要具有充分的布爾什維克的警覺性,徹底的(地)檢查我們以往的一切缺點,百分之百的(地)保證黨的政策計劃的執行,才能決定我們最后的勝利。”中共西北工委要求各級黨部及各級政府黨團要廣泛動員根據地人民群眾,開展抗日示威運動,揭露國民黨對日妥協的不抵抗政策;要組織突擊隊及游擊小組向外發展,擴大蘇區;普遍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鞏固蘇區;發展對外貿易,增加蘇區收入;發動工農群眾參加紅軍,擴大紅軍游擊隊。
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首先在南梁地區展開。1935年2月,國民黨軍第三十五師進占老爺嶺、元城子、六寸原一線,紅四十二師在游擊隊、赤衛軍的配合下,奮勇抗擊,先后進行了悅樂田崾峴、六寸原戰斗,不斷消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赤衛軍總指揮朱志清、副總指揮梅生貴指揮各游擊隊、赤衛軍也四處出擊,不斷襲擾國民黨軍。
六寸原戰斗后,根據西北軍委的命令,張秀山帶領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開赴陜北。4月上旬,習仲勛召集會議,分析了南梁地區的反“圍剿”斗爭形勢,認為國民黨軍將對南梁地區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為避免遭受損失,在與敵軍周旋數日后,習仲勛帶領黨政機關和保衛隊100余人前往陜北境內安塞縣洛河川一帶。4月14日,國民黨軍第三十五師馬鴻賓部占領南梁地區的二將川、梨園堡和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駐地寨子灣。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