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學習心得總結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23 09:46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對民營經濟發展作出全面、系統、深刻的論述,必將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全面理解和領會全會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論述,對于促進民營經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謀求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市場的定位來看,全會首次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將給民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帶來最大利好。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是重大的理論突破。
這一創新,將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為最活躍的市場主體,民營經濟對市場信號反應最靈敏、運行機制最靈活、創造財富的沖動最強烈、天然地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最富活力、最具潛力、最有創造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建立健全市場機制的最大受益者和最有力的推動者。
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不動搖,堅決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將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創造活力,必然為民營經濟帶來新一輪蓬勃快速發展的機遇。
從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來看,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必將進一步鞏固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與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密不可分。
目前,民營企業總數超過1000萬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6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
我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體制外的有益補充到體制內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民營經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領域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和顯著特征;發展民營經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戰略方針,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民才穩、有民才富、有民才活。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經濟,必將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地位將更加鞏固、作用將更好發揮、價值將更好體現。
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來看,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化,必將進一步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
全會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加快區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等,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預示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區域發展來分析,我國正在大力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中西部和東部的差距將是巨大的發展潛力,新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引擎,新興市場的形成將孕育新的發展契機,這些都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從產業結構調整來分析,我國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低端制造業偏多、產能普遍過剩、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產業結構地區趨同等問題非常突出,必須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并加以改善和優化。
這些無疑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從統籌城鄉發展來分析,完善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只有52,距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還有很大空間。
以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計算,尚有20多年的增長空間。
因此,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消費拉動、投資帶動、產業集聚等都將給民營經濟發展以大顯身手的機會。
從構建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來看,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構建,必將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
公平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
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全會要求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這將有利于打破多年來困擾民營經濟發展的隱性障礙。
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打破玻璃門、彈簧門,以及表面迎進去,實際推出來的旋轉門,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必將使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參與競爭并勝出的機會。
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力度,加快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通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推動能源、電信、金融等基礎行業的對外開放,必將為民營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
從產權保護來看,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財產權同等維護,必將進一步解除民營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
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這給民營經濟進一步健康快速發展吃了定心丸。
全會提出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努力用法治思維、法律方式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預示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體系將更加健全,法治環境將更加完善,民營企業的利益訴求將得到更加充分的反映,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全會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簡政放權,加大反腐敗力度,就是要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維護法律的權威,讓民營企業都能安心創業、放心干事、專心經營、舒心發展。
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來看,依法組建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組織,必將更好地團結和促進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全會明確提出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
各類協會商會組織的建立和完善,將形成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主體。
這對于民營經濟強化行業自律、促進企業發展、加強自我教育、提高企業家素質,將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局面,民營企業家應切實承擔起職責和使命,堅定發展信心,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辦好企業,不斷創新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
堅持依法經營,公平競爭,誠實守信,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和服務。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貢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