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城市建設專題培訓班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9-24 10:55
2018年6月18日至24日,我有幸參加了由市委組織部組織的“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專題培訓班”。我先后接受深圳自主創新機制、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科技資源和國際化實踐集聚、科技資源政策引導配置、科技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專門培訓。我實地考察研究了四種創新模式,即新疆創新技術、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和天安云谷。放學后,班委組織了專題研討會,交流經驗和分享。這項研究和培訓只持續了五天,但機會并不容易得到。深圳大學的培訓單位精心組織、精心安排,六位教師全新的詮釋和精彩的講解,讓我對深圳創新發展的實踐過程、提升路徑和顯著成果,以及個人素養、專業能力和工作提升的不足和不足有了更系統、全面的了解。它能讓我進一步開闊視野,開闊思路,提高自我。我對如何加快城市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的發展有了更新、更深、更高的認識和把握。這對這項工作的規劃和發展有很大的啟發和益處?,F將學習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一、深圳創新發展實踐的體會和感受
1、做足特區文章,把牢發展先機。深圳自1979年設市、1980年設立特區以來,牢牢把住特區的政策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設計,放開手腳、大干快上,在發展的每一階段都能立足自身實際,堅持高點站位,超前布局,堅持先干起來再審批,創造了全國聞名的“深圳速度”。港口、機場、證券交易所等,都是這樣干起來,這些平臺載體后來都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戰略制高點。如創新型城市建設,深圳早在2005年提出創建創新型城市,并于2006年1月國家科技大會,前夕頒布出臺《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確立了將自主創新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紀念大會.上曾這樣評價:“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2、全面對接港澳,厚植發展基礎。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早期的發展,得益于臨近港澳的地緣優勢,通過港澳順暢的國際渠道,逐漸成為港澳乃至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電子、服裝、黃金珠寶、鐘表、家具、眼鏡、印刷業等,都是采取“三來一一補”加工貿易以及勞動密集型組織方式在深圳落地生根,逐步形成產業集聚優勢,至今已在全世界的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與港澳產業對接過程中,緊跟港澳踏準世界經濟結構調整脈搏,實現了與香港經濟發展的全面對接,有效借助和汲取了香港市場經濟的優勢資源和關鍵要素,逐步實現了自身經濟發展的騰籠換鳥和鳳凰涅磐,自90年代起,香港逐漸確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2015 年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和增長率分別為:高新技術為5848 億元、13.0%,金融業為2543億元、15.9%, 物流業為1783億元、9.4%, 文化產業為1021億元、15.4%, 成為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石??梢赃@樣講,改革開放以來,深港兩地產業合作歷經單邊利用( 供港鮮活、水、菜)一特色利用(三來- -補)一互補發展(轉口貿易) -互動交流(人才、資金、管道、物流、市場)一共建共用(研發、法律、服務)等五個階段,目前正在向要素共生(市場機制、投資環境、都會建設)階段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承接港澳產業轉移,形成地方特色產業,借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助力本地技術資本化,實現與國際接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深度融入澳港粵灣區經濟并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危機意識、敢闖敢創的創新理念深入人心。30多年的創新發展,深圳始終堅持擁有增量就擁有未來的危機發展意識,形成年輕、敢闖、充滿活力的城市特征,逐漸發展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天堂,整個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齡不到32歲,可以說,深圳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創業的活力與激情。從深圳的創新產品構成看,程控交換機、移動電話、彩色電視、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超材料、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經濟、機器人、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均處于全國或世界前沿。從產業及園區發展上看,整個深圳已形成多層次產業創新,全城都是創新區,都是孵化器,都是企業成長的搖籃,14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布全市。產業創新及鏈條發展上已形成創業、創新、創投、創客“四位一體”、四創聯動的完善創新和完整產業鏈。從產業發展后勁上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實現無縫銜接,全市現擁有風險投資機構1.5萬家,占全國的1/3,注冊資本1.1萬億元;擁有國際化的產業創新平臺,國際創客周、全球創客中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成為深圳吸納國內外創新資源的重要渠道。從投入產出上看,2016 年全社會研發投入800多億元,占GDP的4.1%,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在10%以上;擁有世界500強企業5家、過千億企業11家、過500億企業65家、境內外上市企業346家、科技企業3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8037家; 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一半。創造了獨具深圳特色的“六個90%",即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于企業;90%的專利生產于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4、聚焦創新驅動,城市創新軟實力全面提升。深圳在改革開放風生水起的時候,即開始向創新轉變,提出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深圳發展永恒動力,逐步實現改革與創新無縫銜接。2008年,制定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成為全國首部改革創新法規,規定政府必須把創新作為重要工作,將創新提升到法律層面,逐步在全社會營造出崇尚創新、包容失敗,人人都要創新、人人都能創新、人人都會創新的濃厚創新文化和氛圍。另外,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在人才引進和使用上始終不遺余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其人才政策涉及到住房、子女教育、養老等方方面面,并且始終堅持面向國內外,廣攬天下英才為其所用,截止2016年底,累計引進海外人才7萬余人,預計2017年將新增技工人才22萬人。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以企業研發、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區域創新資源配置、區域創新協作的區域創新體系,以11所屬地高校院所以及58家入駐虛擬大學園區的高校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以及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五大體系互融共通,互相補充、互相支持,共同構成協調發展、具有整體效能的城市創新體系,為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提供堅實的創新支撐。這樣的創新文化底蘊加上擁有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必然激發出全社會的發明創造熱情,至2017年深圳市每萬人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保持在80件以上,是威海市的10倍多。2016 年人均GDP達到2.6萬美元,超過中國臺灣2.2萬美元,與韓國2.7萬美元接近。近5年來,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19.5%、43%, 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11%。
二、深圳經驗對我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借鑒和啟示
威海與深圳市相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一是都曾是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深圳市1980年設立特區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威海市1987年設立地級市,也較早成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二是都是新興城市,在資源方面都是比較匱乏,威海是曾經的軍港、深圳建市前是貧瘠的農業縣,工業基礎都比較薄弱。三是發展路徑比較相似。建市初期,都是依靠改革開放在第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逐漸形成了發展優勢,威海主要承接日韓產業轉移,深圳主要承接港澳產業轉移。四是都是選擇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路徑。深圳市于2005年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并于2008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開展試點建設工作,威海市則于2012年前后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兩城都是希望通過集聚創新資源和產業要素,加快突破制約創新發展的瓶頸,只不過從目前情況看,深圳的理念和實際契合度更高,聚集的資源更高端、高效,規模效益更好。因此,深圳的創新發展實踐對威海極具指導意義。
1、關于建設創新型城市方面的啟示。深圳的經驗為威海建設創新型城市指明了方向。- - 是要用好威海特有的地緣優勢。日韓始終是威海擁有的獨特資源,要用好多年來形成的合作基礎,進-一步發揮對韓、對日合作品牌優勢,吸納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尤其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新商業模式、新業態,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進理念,使其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二是準確定位威海在環渤海灣經濟圈中的位置和區域創新體系中的產業分工,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快產業要素和創新資源的集聚,盡快實現長板抻長,短板補齊,形成具有上下游支撐的特色產業生態。三是立足自身實際,加快新興產業培育。要積極借鑒貴州發展大數據、美國洛杉磯發展影視產業的成功經驗,結合威海得天獨厚的山海自然環境,采取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方式,“無中生有”,把生態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把區位短板變為發展特色,培育未來產業增長點。
2、應學習深圳主要依靠市場經濟推動創新的經驗和做法。這次培訓班每位授課老師都強調一個理念,深圳的創新活力的培育和科技型企業的快速發展,無不得益于深圳市政府放手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讓科技人才和企業自由生長的先進理念,政府主要在保障市場公平和公共服務供給上用力。盡管深圳市在推動市場機制方面具有我們所不具備的特區優勢,但其大力培育市場環境、積極增加公共服務等做法和先進的理念則可以為我所用。一是大力培育協會、學會,以及各類科技中介機構等,使其成為聯系政府與市場科技資源力量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二是借鑒學習其在推進科技金融方面的先進理念和做法,提高本地技術資本化能力,同時積極參與深圳5月份成立的全國科技金融創新聯盟,用好這個平臺載體,吸引國內外金融資本深度參與我市科技項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三是全面梳理深圳關于人才引進、創新扶持、科技金融等方面創新政策,分類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對接,有針對性提高我市相關政策運營能力和水平。
3、加快研究推進我市相關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ヂ摼W本身不是產業,只有與其他產業結合時才能形成新的產業。深圳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騰訊等-.批企業利用互聯網發展形成了一.批新興業態、新興產業,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應認真研究互聯網與我市優勢產業的關系,找準切入點,引導企業用好互聯網,有利于實現彎道超車,形成后發優勢。在孵化器、創客空間發展上,深圳也涌現出一批采取虛擬網絡技術開展創新服務的典范,如深圳羿投科技金融孵化器是全國第一家以科技金融為特色的專業孵化器,采取秘書公司的方式為各類企業提高孵化創新、路演、上市輔導等方面的特色服務。我們要用好深圳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通過合作、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將這樣的新興創新服務機構引入威海提升創新服務水平。
4、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新形式和新業態。可以說深圳全域都是創新區,全域都是孵化器,全域都是產業園區,其創客空間和創新夢工廠的發展非常普及,有舊村改造過程中,結合科技地產理念打造現代科技園區,如天安云谷科技園區,2014 年啟動的項目,目前已進駐企業200多家,2016 年度上繳稅收50億元;有舊廠房、酒店等其他設施改造成孵化器或產業化園區。其創客、創意理念已推廣到中小學生群體中,可以說,每一所中小學校就是--座極具創新活力的眾創空間或創新夢工廠。建議我市學習和借鑒深圳的創新理念,創新必須從娃娃抓起,創造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將創新創造文化深深植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的內心,使之成為每個人的自覺和自發行為,成為我們的城市特征。
三、個人的一點感觸和體會;
1、專業化、學者型的公務隊伍建設成為大勢所趨。本次授課教師來自黨校學者、學會、民企、相關領域資深公務人員,理論功底深厚、政策研究能力精深、實操水平高超,通過聆聽他們對科技創新的全新詮釋和精彩講解,能夠深刻認識深圳創新發展的經歷和推進路徑,確實使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同時,結合上周人民日報一篇文章“讓懂科技成為干部標配”,指出是否懂科技也應該納入干部考核體系,要求干部能夠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對自己可能接觸的新技術能知曉國內外發展現狀,對新興業態、流行科技產品能及時跟進,刷新自我認知。結合深圳的學習感受,我覺得從對政策把握能力到對相關領域技術水平判斷上,我自身都和深圳的同行領導們相差太遠了,下一一步急需在這方面充電、補課,全面充實自己,做相關領域的政策通、科技通、信息通,為領導決策當好參謀,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服好務。
2、對深圳的一點個人體會。這次深圳學習期間,使我有機會較全面接觸深圳城市的具體的人和事。自我感覺有幾個特點,一是靜,學校里、街邊、商場里、公園,總的感覺非常靜;二是自信,授課老師、參觀點導游、企業接待人員,等等,給我的總的感覺是非常的自信;三是包容,機場候機的時候與國新主任到機場附近的小鎮修手機,修手機的師傅未因我們是外地人而區別看待,價錢、服務都讓人感到很舒服。去深圳之前,和朋友聊天說起深圳,覺得深圳的發展都是“特區政策”帶來的,深圳的發展是國家傾力支持的結果,這次學習后,我覺得這種“包容”的文化才是深圳發展的根本原因,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到了深圳就能實現他的夢想,實現抱負。我想,海納百川的城市文化也是推動深圳創新發展、超越發展的一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