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干部作風建設專題培訓學習心得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9-20 14:24
作風建設是一個政黨的自我進化,增強其筋骨,自我調整和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實踐和實現黨的宗旨和執政目標。
轉作風,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祿當了一年多的市委書記,但是群眾對他的感情和他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都是許多黨員干部無法達到或超越的。這是由于他對人民的真實感情和奉獻。文體工作者應該學習焦裕祿對大眾和工作的感情。一方面,要以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群眾服務,增強群眾感情,體現文體惠民的本質屬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融為一體,汲取文藝創作的靈感和源泉,用更多優秀作品回報群眾和社會。
轉作風,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實踐強調觸及心靈。只有澄清各種模糊的知識,糾正各種偏差,我們才能有行動的方向和目標,工作方式的改進和完善,靈魂的信念和堅持。在用三個問題反思和學習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體育事業應該如何發展。文體事業發展究竟為了誰?如何維護體育和娛樂的公益?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我們已經建起州博物館、州文化館和大劇院,又將啟動圖書館新館建設,有了《嗯嘎女兒會》《女兒寨》等很多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并多次獲獎的優秀劇目,有了9處文物保護單位、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我們的咸豐唐崖土司城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取得重大進展……這些閃光點見證了我們在文體惠民上所做的努力和文體事業的發展。然而,光靠這些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仍然有130萬窮人。如何保障他們享受文化服務的平等權益,如何建設多方面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如何有效落實群眾文化、群眾體育和全民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是我國文體干部貫徹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重點。
轉作風,關鍵在行動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法。進入和服務群眾是目標和關鍵。活動有時限,但文體系統踐行群眾路線,為民、惠民永無“休止符”。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更多的執行來贏得群眾滿意度。鄉鎮文化站的體制機制去年已進一步理順,如何給基層群眾更多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套餐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必須努力的重要方向。我們要文藝創作的“陽春白”,也要切近群眾和生活的“下里巴人”。我們建立了各種體育中心和廣場,但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措施,使老社區、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的人們能夠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是宗旨和信念,實用主義是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誠信是思想底線,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的要求,爭做焦裕祿式的優秀干部和黨員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