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哭r村土地制度改革,共同富裕的新動能
編輯:admin 時間:2025-04-09 06:43
土地,既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支點。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下簡稱文件)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系統性改革,勾勒出一幅“穩根基、活資源、強動能”的鄉村圖景。這場改革不僅是對土地權屬關系的調整,更是對城鄉發展格局的重構。
承包地改革 從“穩定預期”到“激活動能”
文件明確提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并在安徽、湖南、廣西等試點省份基礎上,探索四川、江蘇等確權較早省份的整省試點可能。這一政策看似“延續傳統”,實則暗含深意。通過“大穩定、小調整”原則,既避免土地碎片化加劇,又為適度規模經營留出空間。
此次改革首次明確“承包地塊不變”,終結了長期以來對“長久不變”的模糊解釋,為土地權屬關系注入確定性。當農民不再擔憂土地“被調整”,土地經營權流轉、抵押融資等市場行為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這種確定性恰恰是激活土地資本屬性的前提。
宅基地盤活 在“紅線”與“活水”間尋求平衡
宅基地改革,文件一方面鼓勵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閑置農房;另一方面劃出兩條“鐵律”,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這種“開前門、堵后門”的設計,既回應了資本下鄉的沖動,也防止了鄉村空間被異化為“私人莊園”。
安徽等地試點的“共享農房”模式,將閑置農房改造為鄉村民宿或文創空間,農戶以資產入股獲取分紅,村集體統籌管理避免無序開發。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主體”的機制,或將成為破解宅基地利用難題的鑰匙。但如何防止“合作開發”異化為變相資本控制?文件提出的“房地一體確權登記”和收益分配監管機制,正是制度設計的精妙之處。
集體建設用地 入市從“沉睡資產”到“共富引擎”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被稱為“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文件要求“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強調存量入市優先、增量嚴控,確保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廣東南海的實踐顯示,通過“入市+產業導入”模式,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工業園區建設,農民既獲得租金收入,又通過就業培訓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價值延伸。
但入市改革仍需警惕“三個失衡”。一是城鄉地價剪刀差可能導致鄉村資源被低價虹吸;二是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擠壓農民議價空間;三是資本短期逐利與鄉村長遠發展的矛盾。對此,文件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機制,在縣域范圍內統籌土地資源配置,既保障耕地總量,又釋放產業用地彈性,這種空間治理創新或將成為破解困局的關鍵。
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層目標,是通過產權明晰化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兼得。在公平維度,承包地延包保障了農民基本權益,宅基地確權防止了資產流失;在效率維度,經營權流轉激活了土地要素,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打通了城鄉要素流動通道。作為我們奔赴共同富裕的新動能,必將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