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農林高校學者共謀鄉村振興良策
編輯:admin 時間:2025-03-19 06:09
近日,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結合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組織農林高校相關專家學者,暢談聚合農林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提升定點幫扶質效,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思路和建議。
做優農林教育幫扶品牌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林業大學國內合作與校友工作處處長田陽認為,加強定點幫扶工作是黨中央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農林高校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陣地。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農林高校要充分用好精準幫扶的大平臺,整合校內外資源,動員師生深入鄉村振興主陣地,推動鄉村振興育人、科技成果轉化、鄉村治理實踐多路并進,為幫扶地和美鄉村建設、鄉村產業提升、鄉村治理作出新貢獻。
他建議,一要強化科技支撐,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農林高校要有組織地引導農林雙一流學科團隊,實施產業振興助力計劃,精準對接幫扶地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培養加工利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智慧農林業及其他新業態發展等關鍵產業領域需求,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進鄉村、到田間、入森林,帶動幫扶地優化種植業結構,發展休閑旅游鄉村服務業,提升“土特產”產業附加值,有效助力農民增收富裕。
二要堅持特色發展,做優農林教育幫扶品牌。以點帶面,打造幫扶品牌是推動農林高校定點幫扶工作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強化品牌意識,有效聚合校內學科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與幫扶地的融合合作新機制,構建本校特色與當地需求精準對接的可復制、可推廣幫扶典型經驗。培育建設一批體現校際聯動、幫扶區域協同、跨學科互動特色的“組團式”幫扶品牌,更好地賦能幫扶地區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三要突出育人導向,提升鄉村振興育人實效。鄉村振興就是立德樹人的大課堂、科研創新的大平臺、師生鍛煉的大熔爐。農林高校要推動鄉村振興育人與“三進”工作、有組織教研、實踐育人等耦合聯通,拓展參與鄉村治理、文化建設、數字支教等路徑。依托教育幫扶、科技幫扶、產業幫扶、治理幫扶,共建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生態文明教室等鄉村振興五育平臺。
確保鄉村振興后繼有人
華中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社會服務處處長魏鵬認為,農林高校要堅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主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建議有關部門出臺鄉村振興高校行動指導性意見,成立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聯盟。組建跨學校、多學科的“混編團隊”,選準服務鄉村振興示范點,立足鄉村人文特點和資源稟賦,先規劃后建設,統籌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形成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示范矩陣。
他建議,對接需求布局建設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學科專業。加強涉農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如農村社會學等)建設,新建一批鄉村振興急需的交叉學科專業。加快推進首批農業專業學位博士點申報與招生工作。圍繞糧食安全、生物育種、大食物觀等關鍵核心領域,設立博士生自主培養專項,單獨設立招生指標計劃。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產科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高能級平臺。重視發揮多學科優勢對鄉村原生態自然資源保護提供支撐,為鄉村農、文、旅、治找到新的可持續發展點。發揮高校信息科技類學科和專業優勢,探索運用數字技術跨越城鄉鴻溝。推動建設鄉村振興相關的文科實驗室或研究平臺,為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學理支撐。推動更多有志大學生回縣域、鄉村干事創業。面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開辦“青創班”,做好鄉村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確保鄉村振興后繼有人。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合作處副處長嚴瑾認為,農林高校的定點幫扶工作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構建長效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持續為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可感可及持續貢獻力量與智慧。
她建議,認真總結定點幫扶工作經驗,立足新階段新要求,進一步發揮學科人才優勢,結合地方的資源稟賦與特色,牢牢牽好助力產業發展的“牛鼻子”,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更好地激發產業振興的“新動能”,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推動地方主導和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以人才培訓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蓄水池”,為幫扶地積極培訓技能人才、基層干部、鄉村振興“頭雁”人才等,助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懂農業、愛農村、懂經營、善管理”的鄉村人才隊伍。加強校地合作,為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賦能強基,激發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加強對農林科技與人才幫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阮俊虎認為,農林高校具備農業農村發展的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要繼續扛起定點幫扶的政治責任,全面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他建議,加強對農林科技與人才幫扶,推動幫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聚焦定點幫扶縣農林主導產業發展中的品種更新換代、特色品牌打造、加工技術創新,延長農林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堅持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推進幫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聯農帶農覆蓋面,完善聯農帶農惠農機制。在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中,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長期購銷合同,統一種養標準、農資供應、產品收購、產品品牌,按照一定比例劃分讓農戶在降低勞動強度和共擔經營風險的同時提高經營收益,促使農民成為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精準培養農林經營管理人才,培育鄉村人才振興的帶頭人。充分發揮農林院校教育資源優勢,持續為定點幫扶縣提供鄉村振興應用型技術人才,把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新型農民和想干事、能干事的本土人才作為產業帶頭人加以重點培育。
強化農林高校與鄉村深度融合
東北林業大學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付曉東建議,加強農林高校與鄉村的深度融合。建立定點幫扶機制,鼓勵農林高校與鄉村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校地共建”模式,將高校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直接輸送到鄉村一線,推動高校資源向鄉村傾斜。
他認為,一方面,應推動學科專業與鄉村需求對接。根據鄉村實際需求,優化農林高校的學科專業布局,增設智慧農林業、數字農林業、鄉村旅游管理等涉農林專業,培養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將“校園+田園”相結合,開展田間課堂、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和服務鄉村的意愿。另一方面,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定向培養計劃,為鄉村輸送“留得住、用得上”的“三農”人才。打造多層次培訓體系,構建從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人才培養鏈條,為鄉村、林區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包括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林區治理人才等。組建專家服務團,定期選派科技人員深入鄉村林區一線,提供技術指導和成果轉化服務,推動農林業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升級。鼓勵高校與企業、鄉村、林區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在鄉村、林區的轉化應用。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