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開展生產獎勵運動(二)
編輯:admin 時間:2025-01-20 04:41
1940年12月3日,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在延安召開經濟自給動員大會。毛澤東、朱德出席并發表講話。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會上作經濟自給動員報告,分析了為什么要加強經濟建設,做到完全自給以及如何做到完全自給的根據和條件,提出了邊區1941年自給自足的計劃和任務。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現在根據地的工作粗枝大葉已經不行了,必須以細密的組織工作來代替,經濟建設的任務就是適應現在的環境而提出的。朱德在講話中號召大家都來搞好生產,都來當家,不要把這個任務只放在做經濟工作的同志身上。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還制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農業政策,如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互動互助政策、軍隊屯田政策、農業貸款政策、開展勞動模范運動的政策、實行農業累進稅的政策和提高生產技術的政策等。在大生產運動中,邊區政府制定的各項農業政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1940年,邊區共組織安置移民、難民7855戶,20740人;1942年,安置移民5056戶,12432人,調劑糧食1623石(每石為300斤),種子9575斤,家具3483件,耕牛11273頭,開荒5萬多畝。在發放農業貸款方面,邊區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存在的“不患無地可耕、而患無力可耕”的矛盾,通過發放耕牛貸款、青苗貸款、植棉貸款,解決了農民生產中的困難。1942年,邊區銀行在延安、甘泉、安塞、子長、志丹、鄜縣等縣和延安市及南泥灣墾區的農戶中,共發放耕牛貸款和農具貸款1579393元(邊幣,下同),加上農民自己籌集的1036921元,共購買了2672頭耕牛、4980件農具,解決了8025戶農民耕牛和農具不足的困難。這些農戶共增加耕地108780畝,多打了3萬多石糧食。以每石糧食價值1000元計算,可增加3000多萬元的財富。邊區還十分重視選育和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改進農田耕作技術。普遍推廣了深耕地、秋翻地、多施肥、勤鋤草和間作套種等方法,使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粗放型“廣種薄收”的落后方式,促進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的提高。一些優良品種如狼尾巴谷、金皇后玉米、彭縣黃皮洋芋的廣泛推廣,對邊區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農業生產運動中,延安軍民還修筑了一條被稱為“幸福渠”的水利工程。幸福渠始建于1939年8月。當時,陜甘寧邊區政府派遣建設廳的水利工程專家丁仲文,主持修建幸福渠的工程。第一期工程從當年8月開始,11月停工。第二期工程從1940年3月開始,到4月下旬竣工。4月29日,延安軍民在幸福渠渠首裴莊村隆重舉行了開閘放水典禮。
幸福渠西起裴莊村,經廟嘴、莫家灣、紙廠砭、棗園,到達楊崖村,全長6公里。建有攔水壩1座、退水閘1座、跌水5座、斗門9座及渡槽、暗洞等。水渠深、寬均為0.6米,每秒流量0.65立方米,引延河支流西川河水,可澆地1200多畝。沿途還建有3座水磨,以供給紡織和磨面的動力。
在幸福渠竣工兩個月之后的6月30日,由于西川河山洪暴漲,幸福渠渠首攔水壩和引水渠被洪水沖毀。當年10月,延安軍民再度動工,重修攔水壩,改修進水口,并于1941年4月19日勝利竣工。從此之后,幸福渠經軍民多次維修,一直正常使用。幸福渠的建成,使棗園川的大部分旱地成為水澆地,莊稼和蔬菜連年豐收。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