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三三制”政策的制定與推行(五)
編輯:admin 時間:2024-10-30 05:33
1941年,陜甘寧邊區進行第二次民主普選,這是一次貫徹“三三制”精神的選舉活動。在這次選舉期間,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提出,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新中華報》于5月1日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這就是著名的“五一施政綱領”。其中第五條規定:“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陜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的延安各縣、市在選舉工作中,比較好地執行了“五一施政綱領”的要求。從這次選出的各級參議員黨派關系來看,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強,大致符合“三三制”的要求。具體到各縣,差別較大。一般來說,在老區(即原蘇維埃區),共產黨員的比例較大,一般都高于“三三制”的要求。如延安市54名議員,共產黨員占大多數,因為延安市的參議員包括機關學校和團體,他們的代表中共產黨員較多。延安縣的參議員76名,基本上符合“三三制”。延川縣的縣參議員99名,共產黨員45名,占45.5%;延安市和延安縣的鄉(市)參議員中,共產黨員占42%;安塞縣,在953名鄉參議員中,共產黨員有381名,占40%,在235名鄉政府委員中,共產黨員有122名,占51%。而在一些新區(即原統一戰線區),則共產黨員不足三分之一。如安定縣(今子長縣),全縣有參議員1181名,其中共產黨員217名,占18.4%,國民黨員63名,占5.3%,無黨派人士901名,占76.3%。從這次選舉的階級關系來看,邊區直屬的延安各縣,貧農、中農在縣參議員和縣政府委員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地主、富農所占比例很小。據統計,在延安市和志丹、安塞、安定、延川、延長、固臨、甘泉、鄜縣9個縣(市)中,共有縣(市)參議員568人,其中貧農、中農有396人,占總人數的69.7%,地主、富農有75人,占總人數的13.2%;上述9個縣(市),共有政府委員92人,其中貧農、中農有71人,占總人數的77%,而地主、富農有13人,占總人數的14.1%。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