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編輯:admin 時間:2024-09-03 06:23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這為充分認識農村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遵循。農業產業鏈是涵蓋農副產品從農業生產到最終消費全過程的產業體系,包括種植、養殖、收獲、加工、運輸、倉儲、銷售以及相關支持和服務領域。農業產業鏈具有多層次、多環節、等特點,因此在城鄉要素市場存在制度壁壘的情況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卡鏈”“斷鏈”等現象,不利于其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而實現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意味著將農業產業鏈打造成多樣態的復合型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從資源型向內涵型、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方向邁進。因此,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圍繞農業全產業鏈進行強鏈、補鏈、延鏈,為鄉村產業振興帶來新的動力與活力。
“強鏈”:提升鄉村產業競爭力
“強鏈”旨在提升現有產業鏈條中各環節的質量和效率。近年來,由硬件、軟件、網絡、數據等組成的數字基礎設施,為信息與通信技術應用提供支持,使農業產業鏈更具開拓市場并獲得利潤的競爭力。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來看,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生產方式就會具備“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而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作用機理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環節優化。依托物聯網(IoT),農業及涉農產業的各種設備和傳感器能夠將數據實時傳輸到云端,并借助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更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例如,農業物聯網可以監測土壤、氣象等數據,從而精確施肥、澆水,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二是增值提升。大數據、云計算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數據分析和市場洞察,鄉村企業可以更好了解市場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和更具吸引力的產品,數字化銷售渠道也使農產品能夠觸達更廣泛的市場。三是技術創新。數字經濟為農業產業鏈提供了更精準的技術應用場景。以分布式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可以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增強農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認可度。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應推動涉農產業鏈數字化向深度應用和深化融合“雙輪”推進。在深度應用方面,首要任務是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這需要明確至村一級的時間表和投資計劃,特別是5G基站、物聯網終端等數字化配套設施建設,按照建成一個、開通一個的原則,加強農村資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同時,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確保數字基礎設施的泛在性和彈性供給,切實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深化融合方面,必須充分考慮地域特點和差異,根據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需求,引導通用數據中心、通信基站等合理梯次布局。總體來看,加快推進鄉村“云、網、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意味著在包含數字化采集、網絡傳輸和智能化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中推動各領域通信協議兼容,從生產輔助環節向生產核心環節滲透,將鄉村產業的各環節緊密銜接起來,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由此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水平和運行效率,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
“補鏈”:增強鄉村產業穩定性
“補鏈”旨在既有產業鏈中引入新的環節,填補產業鏈短板與空白。新興數字技術和服務模式能夠填補產業鏈空白環節,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作用機理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普惠金融可為農業經營主體和中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增強資金流向的透明化和可信度,盡可能避免發散型“蛛網模型”陷阱,數字支付的推廣還可以降低支付成本,加強農業資金鏈的穩定性。二是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有助于供應鏈的穩定可控,而數字化倉儲管理和應急響應系統的引入,也可以提升農產品的物流效率和應急能力。三是高級數據分析可用于預測供應鏈“斷鏈”風險。基于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模型建立,高級數據分析技術能夠識別潛在供應商、原材料供應、交付延誤等問題,并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計劃,確保供應鏈在不可預見的情況下持續運作,以前瞻性的風險管理促進鄉村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應推動物流數據全面“上云”,完善數字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快建立覆蓋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數字化商貿流通體系,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銷售、配送等全流程的數據采集和記錄,及時調整運力和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依托現代農業供應鏈網絡平臺建立起泛農業服務生態系統,切實解決農產品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和智能合約等特性,將涉農產業數據整合在一個透明且可驗證的分布式網絡中,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效率和可信度。同時,加快建立智慧風控系統,以更準確地評估風險、制定相應策略,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拓展業務,在保險、擔保、證券、租賃等領域實現全面配套和協同服務,通過產融一體化模式實現農業產業鏈多級信用可信傳遞,增強鄉村產業穩定性。
“延鏈”:擴大鄉村產業覆蓋面
“延鏈”旨在拓展延伸上下游,拉長既有產業鏈。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強調市場規模與連接的關系,即市場規模受到連接(尤指物理連接)的限制。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指出“一種內在聯系把不同的生產部門連結起來”,也就是“分工”所帶來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必須以連接(包含信息連接)為前提。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作用機理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多元延伸。通過數字經濟平臺接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及在線銷售渠道,鄉村產業可以擴展至精品旅游、綠色康養、農村文化等體現地方特色的第三產業。二是產業資源整合。數字經濟平臺能夠將農業產業鏈各節點有機連接起來,政務服務平臺可以提供最新的政策資訊及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平臺可以高效對接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鄉村特色產業提供精準服務。三是產業主體吸納。數字經濟平臺有助于吸引更多創業者、投資者和各類企業進入鄉村,將更廣范圍的產業部門、更加多元的產業參與者緊密聯結在一起,以“開源”方式帶來新的融資渠道、管理經驗和市場機會。
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應通過延展銷售通路、突破信息壁壘,打造數字聚合平臺,擴大鄉村產業覆蓋面。在縱向統籌上,構建由有關專門機構監督管理、扮演“數據經紀”角色的數字聚合平臺,用于匯集并整合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一體化管理,推動農業產業鏈的高效運營,通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形成更為強大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在橫向協作上,鼓勵農業產業鏈中的主導企業或機構成為“鏈主”,承擔起組織者和價值分配者的重要角色,引領產業鏈發展方向,提升鄉村產業競爭力。依托這種橫向協作模式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使數字聚合平臺上處于不同產業鏈環節的合作伙伴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和高質量增長,由此構建開放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擴大鄉村產業覆蓋面和影響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