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愛國實業家胡厥文
編輯:admin 時間:2024-05-16 06:28
胡厥文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杰出實業家。他早年創辦新民機器廠、合作五金公司、黃渡電燈公司、長城機制磚瓦公司等企業,為發展民族工業作出重要貢獻。他和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結下深厚友誼,竭盡全力支持黨的革命事業,團結動員民族工商業和知識界人士投入愛國民主運動,為建立和平、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而斗爭,是我國民族工商界的一位杰出代表,被稱為愛國實業家的典范。
立志實業救國
胡厥文,又名胡保祥,1895年10月出生于上海嘉定。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胡厥文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年代,中華民族忍受屈辱的現實,強烈地震撼了他,亡國滅種的威脅“時縈腦海,無時或釋”。胡厥文認為要拯救國弱民貧的中國,只有振興實業。沒有輪船、火車、飛機、大炮,何以抵御外敵?他懷著“實業救國”的強烈愿望,如愿考取北京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專攻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即到工廠從一名普通鉗工干起,以頑強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收集掌握基礎資料,積累了生產操作經驗。
1921年,胡厥文創辦了新民機器廠,矢志發展我國的母機工業。他堅信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也能干。大膽改革工序,吸收先進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生產出的產品以質量上乘、價格低廉而廣受歡迎。短短幾年,他經營的企業從一個發展到五個,胡厥文也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實業界人物。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犯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胡厥文意識到僅僅依靠實業,無法從根本上救中國。時值壯年的胡厥文奮臂向前,全力投入抗日救亡中,組織工人們日夜趕制手榴彈、炮彈支援前線作戰。當他得知兵工廠生產迫擊炮彈缺少人手,立即安排40多名熟練的翻砂工人前去支援。得知十九路軍武器裝備差,彈藥供應十分困難,他立即動員上海其他企業抽調工人,拆遷工廠機器,到滬南建臨時工場,趕制手榴彈、炮彈、地雷、水雷送往前線,支援守軍對日作戰。他還發動機器同業會員家屬們前去慰問救護傷員,趕制棉衣,鼓勵大家團結起來,抗日救國,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保存實力內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上海的形勢日趨緊張。為保存民族工業實力,胡厥文向南京國民政府請愿,催促國民黨政府加快實施工廠內遷。他發動江浙滬寧的百余家民營工廠內遷,同年8月,他率先行動,帶領自己經營的幾家工廠職員、家屬連同機器設備和物資,乘21艘木船,冒著敵人的炮火,踏上了內遷的征途。途中歷盡千難萬險,保存了可貴的人力物力資源,成為抗戰時期后方民族工業的中堅力量,在軍需民用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9年1月,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到胡厥文所辦的合作五金廠參觀,他們觀看了工人的操作技術,高度評價工人們團結合作、支援抗戰的精神。周恩來欣然為工廠題詞:“供給前方的生產,是國防工業第一要義”。
由于連年戰亂,生產民族工業所需的原材料來源日趨緊張。國民黨政府對內遷的工礦企業從原料到生產、流通市場等環節都嚴加控制,造成原料短缺、市場緊縮、捐稅增加,而國民黨四大家族運用手中的權力,操縱財政金融,大發國難財,乘民族工業之危進行掠奪和吞并。內遷工廠數量急劇萎縮,多數工廠難以維繼而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生活沒有著落,胡厥文痛心不已。他帶領工人代表們前往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請愿,卻遭到無情拒絕,工廠艱難的境況和遭遇,使他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投身民主革命
1945年8月,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達成《雙十協定》,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及戰后建國的主張,給胡厥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得到國內外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呼吁和平,國民黨當局陷入被動局面。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主張,正好符合胡厥文內心的強烈愿望。他意識到沒有民主開明的政治,就無法實現救國的理想。在共產黨人的影響下,胡厥文逐步從“實業救國”的幻想中走出來,毅然投身到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
抗戰勝利后,重慶各派政治力量空前活躍。胡厥文積極響應中共中央提出召開黨派會議協商和組織聯合政府的號召,聯合業界要求實現和平、民主,要求國民黨政府改變經濟政策,維護民族工商業的利益。他勇敢地發表政見,為中國實現工業化抗爭,爭取民主與和平,從此走上了一生的轉折點。他和黃炎培等人發起組建中國民主建國會,團結愛國工商企業家和知識分子,為建立和平、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而斗爭。
胡厥文在上海帶領民建成員積極開展工作,為迎接上海解放作準備。1949年6月15日,胡厥文在北平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9月,他作為正式代表以無比激動的心情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領導班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堅定跟隨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胡厥文滿懷熱情投入祖國建設。他經常組織工商界人士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鼓勵大家愛國守法,積極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在胡厥文的支持下,次子胡世華第一批申請入伍,踏上了朝鮮戰場。1952年,胡厥文擔任赴朝慰問團副總團長,到戰火紛飛的前線看望人民子弟兵。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使他深受震動。胡厥文傾其所有帶頭捐款購買戰斗機,把在國外教書的女兒寄回的外匯全部捐獻出來,支援抗美援朝。他深感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不可能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
新中國成立初期,胡厥文無私奉獻,帶頭認購公債,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率先在自己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帶動工商界同仁積極配合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他把兩層住房連同工廠一起捐給國家,全家人租房住,從有產者自覺變為無產者,在工商界中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在胡厥文等人的大力推動下,上海只用了6天時間,數百個行業全部實現了公私合營。
胡厥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為國家建設出謀劃策。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他提出有關工業標準化的提案,受到中央重視。他提出機器制造工業是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主導力量,機器尺寸必須準確,材料必須優良,名稱必須統一。設立標準量具檢驗所,以校準精密尺寸,建立特種鋼材鋼廠,并對各種機器、機件定出全國統一名稱。他先后就統一戰線問題、振興中藥事業、加強設備管理、重視職業教育等向中央提出建議,受到高度重視和采納。
胡厥文先后當選政協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長,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長期的交往中,胡厥文曾寫過不少歌頌毛澤東的詩篇。毛澤東逝世時,胡厥文曾賦詩悼念,決心“悲痛化為力無窮,革命到底務貫徹”“庸才自愧一無能,誓跟黨走心如鐵”。縱觀胡厥文的一生,他將畢生精力致力于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經濟振興、社會進步事業,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