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編輯:admin 時間:2024-05-07 06:57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2024年,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意見》部署,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圍繞“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總體框架,以實際行動抓好落實,集中力量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深入推動各項政策落實落細,為進一步夯實三農“壓艙石”、奠定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基礎貢獻力量。
1、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耕地。《意見》提出“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調“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一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持“以補定占”,將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二是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提升耕地質量。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適當提高中央和省級投資補助水平,取消各地對產糧大縣資金配套要求。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依然存在薄弱環節,存在設計、施工、驗收等監管不力的現象,后期管護工作未得到足夠重視。《意見》強調,“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監管,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同時,《意見》提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今后可以考慮積極采取財政貼息、先建后補等方式,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承擔部分建設任務。
2、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出“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任務目標,明確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的主攻方向,“穩面積、增單產”關鍵是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兩個積極性。一是繼續強化農業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舉措。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優化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提高補貼效能。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實現三大主糧保險全國覆蓋、大豆保險有序擴面。二是加快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突出壓實責任和強化扶持兩手發力,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重點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統籌考慮主產區和主銷區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相關因素,由主銷區給予主產區一定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拓展產業、人才、技術服務等協作方式。同時,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向商品糧調出量大、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縣傾斜,取消對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配套要求。針對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薄弱問題,實施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2024年,我國將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等5個糧食調出量大的主產省(區)開展試點,然后再逐步推開。
3、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拓展食物來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也需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面向整個國土空間資源要食物,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根據食物來源不同,我國可以劃分為五大食物生產系統,包括農區、草地、林地、江河湖海、微生物與人造食物生產系統,今后需要根據各系統特點,分類制定發展戰略和路線。其中,農區耕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牧區要加強草原保護和修復,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提高草原生態承載能力,大力推進現代草業發展,保障草食畜產品有效供給。林區要利用好森林蘊含的食物資源,加快發展林糧、林菜、林下養殖等森林食品,加強與食品、醫藥等領域的科技合作,提升生態森林食品供給能力和水平。陸地水面宜漁則漁、養捕永續,近海宜養則養、生態永續,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從技術發展趨勢看,未來食品是食品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隨著合成生物學、物聯網、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納米技術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食品將更安全、更營養、更美味、更可持續,未來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加快探索未來食品,積極開發豐富多樣的微生物與人造食物。
來源:鄉村振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