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朱老總來到青稞田
編輯:admin 時間:2024-02-08 06:30
一天,我在短視頻《尋訪1958年朱德副主席視察后子河時獻花的兩個兒童》中,看到了一幅照片。雖只是短短的一瞬,卻深深打動了我。畫面中,朱德被大伙兒簇擁著站在莊稼田間,他戴著一頂涼帽,興致勃勃地述說著什么。陽光燦爛,景色清新,說不定一場夜雨黎明才收住,眾人個個容光煥發。那一個瞬間,青稞與紅軍萬水千山總關情的傳奇相遇,從史書一頁中呼之欲出。
看到照片時,我一眼辨出,那長勢蓬勃的作物是大麥青稞。呈散射狀的稞麥麥芒,與一個朝向低垂的粗圓穗朵,明顯系優質的六棱青稞。這是那時的常見品種,青海東部農業區主產。
這幅時隔65年的新聞照為著名攝影家莊學本所攝,地點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作品構圖豐滿,鏡頭快門抓取間,朱德的左手里還握著一把青稞。那三五穗青稞,色澤鮮亮,沉甸飄逸。安排去一趟青稞田,會是朱德的提議嗎?答案已無從知曉。而折一把青稞,一定是他現場即興所為。顯然,那把青稞令朱德愛不釋手。他舉在胸前,興致勃勃地講述著什么,似乎心中的“青稞情結”被喚醒了。
見到青稞如“他鄉遇故舊”,或許緣于朱老總與青稞的一段深刻交情。那段歷史發生在紅軍長征的后期。在過雪山前,朱德動員指戰員籌糧,并親自帶領戰士尋找藏民購買糧食。藏族群眾由于不了解紅軍,加之敵人造謠威脅,都躲進了山林。正發愁時,大家發現一塊未收割的青稞田,都喜出望外。“別忙動,先了解是誰家的,能不能賣?不能虧了老鄉。”朱德當即命令。最后大家征得戶主同意,按價購買,把20塊銀圓交到了這家主人手里。
當時朱德的身份是總司令,發布命令,制定規矩,保證部隊買賣有據,秋毫無犯。其實,朱德的角色還有很多個,有時他還是主廚,也是伙夫,系著圍裙,主勺分羹,添柴燒火。有一次部隊原地休整時,朱德坐在路邊與幾名傷員聊天。這時,一個炊事員走了過來,對朱德說:“你怎么還坐在這兒聊天,快來幫忙燒水!”朱德愣了一下,也沒有說什么,就笑著跟炊事員干活去了。長征途中,朱德既指揮行軍作戰,也操心埋鍋做飯。軍前事無巨細,萬事機巧門兒清。一位紅軍女護士回憶,當時無炊具可用,朱德就點燃荒草燒燎青稞,然后用雙手摘得青稞粒嚼而食之,這也不失為一種烹制創新……
中央紅軍長征中,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到達川甘,猝不及防遭遇“高原寒、炊斷糧”。且不說敵人大兵壓境,僅解決糧草稀缺一項,便刻不容緩。1935年7月6日,紅軍翻越又一座雪山——打鼓山,到達馬塘(今屬馬爾康縣)。8日,軍委組織籌糧別動隊,以解決糧食困難。以一人一天一斤糧計,全軍口糧合多少?而平均一斤,果腹御寒行軍作戰,哪里夠?這筆賬,十分簡單,也很沉重。
三大主力紅軍,缺糧斷糧,饑寒交迫,考驗士氣,考驗意志品質。紅軍緊咬牙關挺過來了!靠的還是青稞。歷史上第一次,青稞被徹底動員起來。川甘青三地,阿壩的青稞,甘孜的青稞,果洛的青稞……這一平凡而偉大的作物,這一普通而堅韌的作物,以其全部,哺喂了這支在艱難困苦中生存的隊伍,支撐了民族救亡解放的希望與未來。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主糧轉為小米。而令舊世界聞風喪膽的“小米加步槍”,扭轉乾坤,名載史冊。在中國,顆粒最小的小米,和青稞一樣位列雜糧的糧食,喂養支撐著革命與戰爭,這也是藏在烽火歲月深處的歷史真相。
長征進入最后階段,恰逢青稞成熟收獲時節。此時青稞出現,天意所為。高原無所有,青稞充軍糧。高原的精華糧食,助我紅軍將士一臂之力。青稞啊青稞,既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糧,也是確保力量的戰斗糧。
打小熟悉農活的朱德,出身底層,質樸淳厚,本色一生。作為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的人,在長征勝利的22年后,再遇青稞,他的心一定被深深觸動了。當元帥朱德遇見青稞,攝影家莊學本屏息聚焦,平凡與偉大,剛烈與溫柔,光影定格為證。我愿奉上我的崇高敬禮,紅星與青稞,軍號與沖鋒,賡續傳揚,懷念永存。
來源:中國軍網